腹瀉是一種對水貂危害嚴重的病癥,發(fā)病率和死亡率極高。據統(tǒng)計表明,因腹瀉死亡的水貂約占死亡總數的75~81%。由于該病病因比較復雜,應激因素多,導致病情急劇加重,從而大大增加了該病的死亡率。
一、病因分析
引起腹瀉的病原很復雜,涉及到病毒、細菌、寄生蟲和飼料等原因。下面將主要病原介紹如下:
1.病毒性腸炎:該病是由細小病毒引起的接觸性傳染病,一般在春秋季節(jié)多發(fā),冬夏季節(jié)較少,本病發(fā)病率高,死亡率高。
2.冠狀病毒性腸炎:該病是由水貂冠狀病毒引起的水貂急性胃腸炎,其發(fā)生與各種應激因素(如飼養(yǎng)管理條件突變、氣溫驟變、長途運輸等)有關。本病多發(fā)于冬季,發(fā)病率較高,但死亡率較低,偶有混合感染,可引起大批死亡。成年水貂和生長期水貂均可發(fā)病。
3.大腸桿菌?。?/span>大腸桿菌是水貂腸道內的正常寄生菌,在健康水貂的腸內數量并不多,只有在各種誘因(如飼料轉換、飼料變質、低溫多雨、異常高熱等)作用下,造成斷奶仔貂感染大腸桿菌而發(fā)生腸炎腹瀉。水貂機體抵抗力下降是導致本病發(fā)生的誘因。
4.沙門氏菌?。憾嘤韶i霍亂沙門氏菌、鼠傷寒沙門氏菌和雞白痢沙門氏菌引起的水貂沙門氏菌病(又稱水貂副傷寒),本病有明顯的季節(jié)性(6~8月),多發(fā)于炎熱季節(jié),幼貂發(fā)病率較高。
5.腸炎型巴氏桿菌病:主要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。本病發(fā)生無明顯季節(jié)性,但以冬春交替季節(jié)或悶熱潮濕季節(jié)多發(fā),水貂各生長階段均可發(fā)生,但以斷奶分窩后的幼貂發(fā)病率高。凡是引起機體抵抗力下降的諸多因素都是發(fā)病的誘因。
6.營養(yǎng)性腹瀉?。?/span>一般是由飼料變質,食物過冷或過熱,或飼料中含有不新鮮的動物脂肪,或驟然改變飼料引起的。生長貂和成年貂都可發(fā)病。用抗生素治療無效,調換飼料后可自愈,病貂死亡率不高。
7.寄生蟲性腹瀉:多是有球蟲、旋毛蟲、蛔蟲、弓形蟲等引起的腹瀉。一般較少發(fā)生。
二、鑒別診斷要點
1.水貂病毒性腸炎診斷要點:病貂的消化系統(tǒng)極度紊亂,呈現高熱、嘔吐,且癥狀發(fā)展快,迅速消瘦和脫水,腹瀉嚴重,多數排粉紅色或黃色稀便,糞便中混有脫落的腸黏膜套管為特征,即所謂的“套管狀”。目前常用血凝及血凝抑制試驗作為診斷該病的依據,無論是取貂糞、病毒培養(yǎng)液還是動物臟器進行檢測,病毒檢出率均較高,特異性強。
2.水貂冠狀病毒性腸炎診斷要點:病貂一般體溫不高,食欲不振、精神萎靡、嘔吐、腹瀉、口渴、飲水量增加,被毛無光,皮膚缺乏彈性,排灰白色、綠色乃至粉黃色黏液狀稀便,沒有明顯“套管樣”稀便。腹瀉嚴重的病貂,飲水補液跟不上,往往脫水,自身中毒死亡。
3.大腸桿菌病診斷要點:病貂表現為食欲下降或廢絕、消瘦、活動減少、持續(xù)性腹瀉,排出呈黃色、灰白色或暗灰色并混有黏液的糞便。
4.沙門氏菌病診斷要點:病貂呈急性經過,發(fā)熱,下痢,妊娠母貂流產。剖檢可見胃空虛或含有少量混有粘液的液體,粘膜腫脹、肥厚、出血,其中以脾臟顯著腫大和肝臟變化為主要特征。
5.腸炎型巴氏桿菌病診斷要點:本病多發(fā)生在8~10月份,當年仔貂有流行病史。主要癥狀為下痢和觸摸腳掌發(fā)熱。剖檢可見膀胱積尿,以全身粘膜、實質器官及皮下組織均有大量出血點為主要特征。
6.營養(yǎng)性腹瀉病診斷要點:本病伴有里急后重似下痢,體溫正常或稍高,腹部卷縮,口腔有臭味,舌苔發(fā)白,常有嘔吐和渴欲,排灰白色黏液狀稀便。剖檢見胃腸粘膜腫脹、充血、附有粘液,或有出血性潰瘍。如改善飼料及飼養(yǎng)管理條件腹瀉就停止或好轉。
7.寄生蟲性腹瀉診斷要點:病貂表現為結膜蒼白,貧血,腸道功能紊亂,腸粘膜發(fā)炎。
三、防治措施
防治水貂腹瀉病是養(yǎng)好水貂的關鍵。要堅持“防重于治”的方針。
1.提供新鮮、優(yōu)質的全價飼料。水貂飼料應按不同飼養(yǎng)時期進行科學配比,以滿足水貂對蛋白質、脂肪、能量、維生素的需要,可在飼料中加入“吉祥三寶”或“金牌貂王”,可有效預防水貂腹瀉病的發(fā)生,不能喂腐敗變質的飼料。由于水貂飼料中的動物性飼料容易氧化腐敗變質,用多少取多少,不可常溫存放,要冷凍保存,而對含脂肪多的冷凍雞架、鴨架,配制飼料時要嚴格控制比例,并適當增加維生素E(高效生育酚)的用量,防止氧化變性。調制飼料時各種原料建議熟制、熟透,從而切斷病原侵入途徑。
2.搞好水貂棚的衛(wèi)生消毒工作,并勤檢查和觀察。保持貂棚干凈、安靜,通風良好,盡量減少應激;定期清洗飲食用具,每次用完都要徹底沖洗、刷凈,并定期消毒,對金屬籠網可用酒精噴燈火焰消毒,飲水器、食槽用開水沖洗,用新潔爾滅消毒;定期清理糞便,并進行無害化處理。
3.嚴格執(zhí)行防疫制度。凡新引進的種貂,都應隔離飼養(yǎng)兩周以上或經過必要的檢疫,確認健康無病方可進場混群;各種飼料、物品,應從非疫區(qū)購入;嚴禁其它動物進入養(yǎng)殖場或混養(yǎng)在一個場內,以防相互傳染;養(yǎng)殖場各出入口,應設消毒槽,以防帶入傳染病菌和病毒;死貂和剖檢場地要嚴格消毒;病死貂經檢查后要深埋1米以下或焚燒處理。
養(yǎng)貂場在制定免疫程序時,除應遵循免疫應答的一般規(guī)律外,還必須結合本場規(guī)模、飼養(yǎng)方式、生產特點以及病原污染程度等進行綜合防疫。水貂病毒性腸炎來勢猛烈,死亡率高,免疫接種是最有效的途徑,目前我國制造的細小病毒疫苗免疫期為6個月,幼貂斷奶后30天、種貂配種前40天各接種一次,可得到有效保護。但在疫情威脅嚴重地區(qū)的貂場,仔貂接種時間可提前至5周齡。為了促使機體增強免疫力,可在接種的同時投喂大量維生素E(高效生育酚)和維生素C(高效強穩(wěn)C)。
4.治療措施:對已經發(fā)生腹瀉的病貂,首先隔離、消毒,然后對癥治療。
(1)對細小病毒引起的腹瀉,由于此病發(fā)展快、死亡率高,沒有治療價值。發(fā)現有臨床癥狀后,可以用免疫血清,或用干擾素或免疫增強劑,同時用抗生素來控制激發(fā)感染。
(2)對患冠狀病毒腸炎的病貂,可采用抗生素控制細菌繼發(fā)感染,防止脫水,口服補液鹽(葡萄糖20克、氯化鈉3.5克、碳酸氫鈉2.5克、氯化鉀1.5克,加水1000毫升),腹腔注射生理鹽水或5%葡萄糖水。為了防止心肌炎,用三磷酸腺苷(ATP)、輔酶A、細胞色素C、磷霉素溶于生理鹽水中皮下注射,可顯著減少死亡率。
(3)對患細菌性腸炎的病貂,可用抗生素療法,可選用氟哌酸、恩諾沙星、慶大霉素、卡那霉素、土霉素、鏈霉素等,以口服效果最佳,也可肌肉注射。肌肉注射時首次用藥劑量要足,以后用量酌減,最好一次性治愈。用口服補液鹽進行輔助治療,一般比單一使用抗生素效果更明顯。也可用中藥療法:可選用黃連素、穿心蓮、雙黃連注射液等。
(4)對營養(yǎng)性腹瀉,水貂應著眼于大群防治,更換掉氧化酸敗的不良飼料。某些腹瀉較重的可服用一些抗生素和口服補液鹽,同時飼料中添加“吉祥三寶”或“金牌貂王”,以減輕水貂腹瀉癥狀。
針對上述幾種腹瀉病時,還應注意在恢復期調整水貂胃腸機能。在飼養(yǎng)方面要限制飼料量,多飲一些口服補液鹽;也可用炒神曲、麥芽各半,混入飼料內或者酵母片,對水貂腹瀉病的恢復有促進作用。